100%

  ●琉球小志並補遺姚文棟(譯)

  琉球地理志序

  姚君子樑自海外郵示所譯「琉球地理志」,余讀竟,乃歎日人往者之役所得小而所失鉅矣!日人責琉人曰:『爾何舍同族之國而自昵於漢人』!日人誠知念同族耶?則何為自取同族而熸之!今夫瀛寰之大派為五洲,地物博大,我亞洲實伯之;宜若龍行虎視,叱吒宙合矣。乃者歐、美東來,全洲風靡:以其瑰巧奇麗,震耀我耳目;以其鷙猛銛捷,駭懾我心思;以其陰狡沈深,浸漬懈渙我志氣、搆煽間脅我黨徒。於是北包毳居羶食之族,西括驀默婆羅之倫,南盡巫來繞亞之種,罔不帖耳戢翼,鬱其怒而不敢鳴。所岌岌焉力與頡頏者,恃我中國及日本耳。然則今日之事,無問中與日、與琉也,凡同洲之國,類當以同族視之,齊志壹力,共捍外難,猶懼不濟;況當挑鬩於戶墻哉!

  琉球,蕞爾島國耳。試取是編按之,疆域幾何耶?物產幾何耶?取其地足廣國耶?其財足富民耶?無益於日,有損於中。徒使他族蹈隙效尤,坐收漁人之利;夫豈我亞洲之福哉!日人近更名琉地為「沖繩」,是編仍「琉球」之稱。余知姚君之意,將使日人讀之,幡然而悔圖我;華人讀之,益棖其興廢繼絕之思也:豈不尚哉!

  光緒九年癸未十一月,上海張煥綸序。

  琉球小志序

  姚君子樑博涉、能文章,邃精輿地家言。自來東澥,益究當世之務。近檢日本官書,譯成「琉球小志」一卷,於中南二島疆域、緯度、山川、形勢、沿革之大,支渠、曲港、岬峽、嶼礁、間切之細,條剖縷述,秩然瞭然。惟原本出於日士之手,其論說不無頗袒;要在知彼之情,不復更以己意。

  夫琉球臣事中國,閱二代、更五百年,此普天環澥之所知,有不待辯而自明者。徒以瀛程間阻、方語侏禽,往時命使冊封、遣于就學,冠蓋絡繹而記載缺如;間有一二操管者率疏略,不足資考證。莊生有言:『九州之外,聖人存而不論』。方今以五部為戶庭、以四溟為堂奧,即扶桑片壤且在我帷幕襟帶之間;況中山故土乎?子樑是譯,固將以備職方之掌,而補王會之圖;且以見琉球雖地狹勢偪,而尚氏世奉東藩,朝貢無廢,至於蕩析播遷而不貳。然則朝廷之眷眷以「興滅繼絕」為念,夫豈得已哉!夫豈得已哉!

  光緒九年二月十一日,武進陳允頤序。

  琉球說略序

  昔在己卯,余既駐崎之明年,有日本陸軍醫曰渡邊重綱者歸自琉球,因其國人小曾根榮遺余以所著「琉球漫錄」。其書僅一小冊子,余受而覽之,雖於倭文字義未盡了了,然該島地理形勢及其川岳稱名與夫戶口、租稅、風俗、物產,亦已悉其梗概。方欲譯為漢語,付之梓人,或可補吾邦紀載所未備;顧以港內事繁、日勞勾當,未得與譯官從事,心甚缺然!近得姚君子樑自江戶來書,並寄示「琉球說略」,囑余弁書數語。姚君謂「此書出自東京學校中,乃幼童肄業之本。今譯成僅此數篇,寥寥無幾;明知牛刀割雞,未必屑於小試」等語。余覽畢,慨然歎曰:『琉球之幅員廣狹,盡在此中矣』!古者,皇華之選,周爰咨詢以求實用,君子多乎哉;不多也!中國素稱稽古右文之邦,曩時策遣使臣至其國者,非翰詹、科道,則必門下中書,翩翩羽儀,不乏賢哲;而紀載所及,求如此篇之條分縷析以考其山川形狀,絕不可得。無他,馳虛聲不求實事,雖多亦奚以為!余觀日本人文亞於中國,然自維新後發奮有為,凡地理海程,尤為加意;無論國內、國外,探討不遺餘力,非獨琉球諸島為然也。朝野上下之間,方孜孜焉群材以是為驅策,小學亦以此為津梁。雖云式法泰西,或譏其急功近利;以視因循苟安者,其相去為何如哉!余喜姚君為能相與有成也;他日攜此書歸,見之者幸毋忽其少則邇言是察,即無愧於大知也夫!

  時在光緒九年(歲次癸未)七月,余瓗序於崎陽理事署之鎮海樓。

  琉球地理小志(照日本明治八年官撰地書譯出)

  疆域

  有中、南二島:中島之沖繩島,在薩摩開聞岬之西南少南海中一百三十六里,自東北亙西南,長二十七里。東、西廣處十里,狹處一里餘;南、北十里。周回七十四里,幅員共一百六十方里。其南島宮古、八重山群島,總云先島(按日本里法:每六十間為一町,每三十六町為一里;計日本一里,約當中國六里零)。

  度數

  起北緯二十四度一十零分,至二十七度五十零分;西經起一十一度一十零分,至一十六度五十二分。

  形勢

  薩摩群島之餘脈,起伏走西南;島嶼無數,其最大者,云沖繩島。地形狹長,南北橫聯,如海蛇之蟺蜒。島內少高山,氣候恆燠,草木不凋、霜雪不降,稻穀再熟。居民言語、筆札及居室之制,仿傚內地(謂日本)。風俗溫和。產業,農桑之外,織工、漆工為多。氣候,極暑九十七度,極寒五十七度。

  沿革

  開國始祖,為天孫氏。文武天皇時,內附入貢。天孫氏相傳二十五世,為賊臣利勇所弒。文治三年,浦添按司尊敦誅賊代立,居首里,稱王,統全島;是為舜天王--尊敦者,源為朝之子也(為朝配伊豆大島,後如琉球。納大里按司妹,生尊敦)。文應元年,孫義本讓位天孫氏之裔英祖。文永三年,大島始來屬。至曾孫玉城,嘉曆中,國大亂,今歸仁按司稱山北王、大里按司稱山南王;玉城僅保中頭,稱中山王。正平四年,玉城子西威卒;明年,國人廢世子,奉浦添按司察度為中山王。文中二年,察度始通明,受其冊封;山南、山北二王,亦入貢於明。元中七年,宮古、八重山諸島始內附中山。至子武寧,應永十二年,佐鋪按司尚巴志起兵廢之,奉其父思紹即王位。二十三年,尚巴志滅山北王樊安知(山北四世,九十餘年);遣使臣獻方物於將軍足利義持。二十八年,思紹卒,巴志立。永享元年,滅山南王他魯每(山南四世,一百四年),始併有全島。十二年,尚巴志卒,子尚忠立;將軍義教以琉球賜薩摩守護島津忠國為附庸。嗣後與島津氏聘使來往,歲時以方物獻將軍;於是兩屬於日本及明。尚志五傳至尚德,國亂。文明元年,尚德卒,國人廢世子,奉義本之裔尚圓為王。後六世至尚寧,不修使聘。慶長十四年,島津家久請於將軍德川秀忠,遣將伐之,擒尚寧歸;謁將軍,將軍命永為島津氏之附庸,世修貢禮。明治五年,尚寧之後十二世尚泰修職貢,詔封藩王,國屬西海道。

  間切(案琉球法,省管間切,間切管村。省如日本之郡,間切如日本之鄉)中頭,國之中央稍南偏,漢名稱中山省;管一十一間切(每間切置驛所--島尻、國頭亦同)。首里:村數二十。

  (附錄)海軍省圖說云:首里城,王府庶政之所出也。去那霸砲臺正東三里,據山為城,周回不滿一里。都門有匾額一座,題曰「中山」;國門曰「歡會」、府門曰「漏刻」、殿門曰「奉神」,每門有匾。四周皆石壁;而正殿巍然,在山之巔。殿閣二層,南北八楹,皆模倣漢制者矣。凡王親以下,品官第宅、眾庶屋舍漸下,鱗次山腰;除王及世嗣之外,無樓閣二層之物,皆繚以為垣。除首里及那霸令廨以下,竟無瓦屋;蓋以地多大風故也。那霸:在首里之西。村數六(案以上二邑,住世官子孫,不稱間切)。西原:在首里之東、島尻南風原之東北,至首里二十六町。村數十九。浦添:在首里之北,至首里三十一町五間。村數十四。宜野灣:在浦添之北,至首里一里二十七町三十二間。村數十四。北谷:在宜野灣之東北,至首里二里三十四町。村數十二。中城:在西原之北、宜野灣之東,至首里三里一町五十三間。村數二十三。美里:在北谷之北,至首里四里十五町。村數二十。具志川:在中城之北、美里之東,至首里五里十二町五十一間。村數十五。勝連:在具志川之東--斗出海中,至首里六里三十町二十三間。村數十。越來:在具志川之北,至首里四里十五町。村數十。

  與那城:在越來之東北,至首里七里十二町四十六間。村數十。

  讀谷山:在越來之西、美里之北,至首里五里十七町五十七間。村數十六(以上皆接海)。

  島尻,國之南端,稱山南省;管一十五間切。

  真和志:在首里之西南、那霸之東,至首里十九町四十一間。村數十一。

  南風原:在首里之東南、真和志之東,至首里二十七町。村數十。

  東風平:在南風原之南,至首里二里四町二十二間。村數十。

  大里:在南風原之東南、東風平之東--東臨海,至首里一里。村數十九。

  佐敷:在大里之東,至首里二里八町二十間。村數九。

  知念:在佐敷之東--東南瀕海,至首里三里九町十九間。村數十二。

  玉城:在知念之西--其南臨海,至首里二里十九町二十八間。村數十四。

  高嶺:在大里之南、玉城之西,至首里三里一町三十間。村數五。

  豐見城:在真和志之南、東風平之西,至首里一里二十町二十四間。村數二十一。

  小祿:在真和志之西南、豐見城之西--臨海,至首里一里二十九町三十六間。村數十五。

  兼城:在豐見城之南--西南瀕海,至首里二里十五町四十六間。村數九。

  真壁:在兼城之東,至首里三里二十七町十三間。村數九。

  具志頭:在玉城之西南,至首里三里十二町四間。村數七。

  摩文仁:在具志頭之西南、真壁之東,至首里四里十二町二十七間。村數六。

  喜屋武:在兼城、真壁、摩文仁之南西--南瀕海,至首里四里七町二十四間。村數五。

  國頭,國之北邊,稱山北者;管九間切。

  恩納:在中頭讀谷山之東北、與那城之北,至首里九里二十五町五十四間。村數十二。

  金武:在恩納之東北,至首里九里五町四十四間。村數七。

  名護:在恩納之東、金武之北,至首里十四里三十二町二十四間。村數十一。

  羽地:在名護之東,至首里十六里二十町四十三間。村數十九。

  本部:在名護之西,至首里十八里二十五町四十七間。村數十九。

  今歸仁:在本部之北、羽地之西--西北出海管瀨底諸島,至首里十九里十四町四十八間。村數二十一。

  久志:在名護之東、羽地之南,至首里十四里十四町二十九間。村數十三。

  大宜味:在羽地之東、久志之東北,至首里二十里五町四十三間。村數十六。

  國頭:國之極北,在久志、大宜味之北,至首里二十二里三十五町四十三間。村數十六(以上皆臨海)。

  慶良間島,管二間切。

  渡嘉敷:村數五。

  座間味:村數四。

  久米島,管二間切。

  具志川:島之北方。村數九。

  仲里:島之南方。村數十。

  先島--宮古、石垣、入表三島之總稱,管十間切。

  狩股:宮古島之西北隅。

  平良:在狩股之南。

  下地:在平良之西。

  於呂加:在平良、下地之南。以上宮古島境,村數總三十八。

  河平:石垣島之北隅。

  石垣:在河平之南。

  大濱:在石垣之東。

  宮良:在河平之南、大濱之東。以上石垣島境,村數總二十二。

  古見:入表島之東。

  入表:同島之西。以上入表島境,村數總二十七。

  --以上合共四十九間切,村數六百。

  山嶽辨嶽:在首里之西。樹木鬱然,有祝祝神廟(祝祝,人名也)。崎山:在首里之東。全山皆石,上有望仙閣。萬松嶺(又云萬歲嶺):在首里立岸村。八頭嶺:在高嶺間切之東北。高嶺:同上。

  恩納嶽:在恩納間切之東南。高一千二百七十尺。

  名護嶽:屬名護間切,在恩納間切之東北。高一千一百尺。

  佳楚嶽(一名宇勝嶽):跨今歸仁、本部二間切。高一千五百五十八尺。

  國頭嶽:屬國頭間切。高一千四百三十二尺。

  金城山:在久米島。高一千一百零八尺。清國往來之船,以此為望標。

  於茂登嶽:在石垣島。高一千七百尺。

  河渠

  國場川:發南風原間切宮城村,西北流;至真和志間切真國橋,湊入海。長一里二十五町二間,闊六間。

  安里川:發辨嶽之麓,西流;會真嘉比川,至安里矼泊村入海。長一里二十五町四十間,闊五間。

  安謝川:發西原間切赤森,西流;至真和志間切安謝,湊入海。長三十五町四十間,闊七間。

  勢理客川:發浦添間切前田村,西北流;至小灣村,入海。長一里四町五十五間,闊六間。

  茂呂木川:發美里間切知花村,西南流;至讀谷山間切,渡具知濱,入海。長一里五町三十四間,闊六間。

  天願川:發美里間切山城村,東南流;至具志川間切宇堅濱,入海。長二里二十七町二間,闊八間。

  安波川:發國頭間切,東北流;至安波村,入海。長一里,闊九間。

  羽地川:發羽地間切,西北流,入海。長一里二十九町四十間,闊六間。

  港灣

  那霸港:屬中頭。東西二十八町、南北十八町,深十三仞;西北向。

  運天港(舊云運見):屬國頭今歸仁間切。東西七町、南北十七町,深四仞至九仞;東北向。東有沖郡、屋加二島。

  鹽屋港:在大宜味間切鹽屋村。東西九町、南北三町餘,深八、九仞。西有伊那城島港口,三町。西北向,深一仞餘。

  安護港:在座間味島阿佐村。東西五町、南北十町,深十仞;南少東向。

  兼城港:在久米島之西南。東西十六町、南北十五町,深十仞;南少西向。港口至狹,俟滿潮時可入。

  狩股港:即宮古島世登崎與池間島之間,深二十仞。同島之西北新里村有張水濱,為島舟碇泊之所。

  石垣港:在石垣島之南隅,武富島擁其西南。東西十五町、南北二十五町,深十三仞;西北向。

  岬角

  國頭崎(一云邊戶崎):屬國頭間切,在本島之極北。高三百六十尺,樹林鬱茂。船舶自鹿兒島至琉球,皆望此為標的。北少東為與論島,相距五里餘。

  喜屋武崎:屬喜屋武間切。在本島之西南端。

  勝連崎:屬勝連間切。山嘴斗出東方二里八町。

  於仁志崎:讀谷山間切之西北端。

  菱崎:今歸仁間切之西北端。與伊江島相對,若海門然。

  世登崎:宮古島狩股間切之北端。其東對峙一岬,云平安名崎。

  百名崎:同島於呂加間切百名村之東端。

  平窪崎:石垣島河平間切之北端。高一千二百尺。

  尾神崎:同間切崎枝村之西端。

  海峽

  伊江峽:今歸仁間切菱崎及伊江島之中間。闊三十二町,深二十仞至三十仞。

  島嶼

  久高島:在島尻知念間切之東三里十五町。周回三里,東西三十町、南北十町。

  津堅島:在中頭勝連崎之東南一里二十町。周回三里,東西十八町、南北一里。此島之北有四小島:濱島屬勝連間切,平安座島、宮城島、池島屬與那城間切。中間危礁相連,直至勝連崎之東北。

  慶良間島(漢名東馬齒山):在那霸港之西七里十八町。周回三里餘,東西二十五町、南北二里;置渡嘉敷間切。村數四、戶數一百七十八、人數七百一十二。其東二十九町,云前慶良間島;東西十町、南北二十五町。屬島十餘,其大者云座間味島(漢名西馬齒山);在慶良間島之西十八町,周回二里,東西一里、南北三十町。其西南十七町云赤島,周回一里十八町,東西十七町、南北三十二町。其南云慶留間島,東西十六町、南北十三町。又,屋加比島在赤島之西北二十二町,高七百五十六尺;姑場島在赤島之西南三十町餘,東西十五町、南北二十町,高九百十六尺。以上二島,無人家。五島合云座間味間切,村數五、戶數一百六十九、人數六百八十一。

  (附錄)海軍省圖說云:慶良間在首里之正西,凡十五里;與那霸對峙。大小數島分斷;旋布水,亦隨為湖河之形。其山谷,灣浦環合四抱,為風濤所暴露而無少害者。此港居首,為內地之所罕見。然地質瘠瘦,山無可取之材、海乏魚鹽之利,又無所添備水食之處。其所貴乎此港者,以其為那霸之咽喉、水軍之要地。而且平素滯舟那霸者,不幸值東西及北風激動而避無路;則雖大艦巨舶,安知不為鐵板砂土之瓦礫也哉!惟轉錨於此,更無他奇變。

  久米島(古作球美):在座間味島之西十二里。周回六里二十町,東西二里二十二町、南北二里十町。二間切,共一十九村;戶數七百四十五、人數二千一百九十九。危礁出東方二里餘。

  戶無島:在座間味島之西北四里二十五町。周回一里六町,東西二十三町、南北三十二町,高六百零三尺。戶數一百二十二、人數四百八十八。

  栗島(又云粟國島):在戶無島之北少東五里二十町。周回二里十二町,東西一里、南北三十町。村數二、戶數二百六十零、人數二千零三十七。

  屋加島:在國頭羽地間切之北二十三町。周回二里,東西二十八町、南北二十四町。屬羽地間切。

  郡島:在今歸仁間切運天村之東北十二町。周回一里十二町,東西十七町、南北十八町。屬今歸仁間切。

  伊江島(漢名椅山):同間切之西一里。周回四里七町,東西一里二十八町、南北三十一町,高五百七十五尺。村數三、戶數四百七十七、人數一千九百零七。

  瀨底島:在本部間切濱崎之西五町。周回一里二十二町,東西十六町、南北二十七町。其西三十町云水名島,無人家。

  伊是那島:在伊江島之北少東六里。周回二里十八町,東西一里、南北一里六町,高四百零三尺。屬惠平屋島。

  惠平屋島(漢名葉壁山):在伊是那島之北一里十五町。周回四里二十六町,東西一里、南北三里,高一千九百六十三尺。村數八、戶數三百七十七、人數一千五百零八。

  鳥島(琉璜山,又云黑島):在惠平屋島之北少東二十一里、德島之西十三里。周回二十四町,高五百四十一尺。常噴火,又有溫泉湧出。戶數二十四、人數二百三十九。

  宮古島(漢名太平山):在喜屋武岬之西南少西六十六里。周回十一里,東西五里、南北四里二十町。分四間切,屬島七、村數三十八、戶數五千二百三十八、人數二萬六千一百七十一。本島世登岬之西北云池間島,周回一里八町;世登神之東云男神島,屹立海中,為航客望標。又,來間島,在本島西南,周回一里。

  永良部島:在宮古島之西少北一里一町。周回四里二十町。其西為宇間麻島(又云下地島)。

  多羅麻島:在同島之西十三里十八町。周回四里。其東北云水納島,周回一里。以上皆屬宮古島。

  石垣島:在宮古島之西少南二十六里。周回十六里十七町,東西五里二十三町、南北四里。分四間切。以下六島皆屬本島,合稱八重山島。村數共四十九、戶數二千四百四十八、人數一萬一千七百零四。

  (附錄)海軍省圖說云:八重山、宮古總稱曰先島者,在臺灣之東南;由日本、琉球赴福建、廣東省,必經之路也。自那霸開洋,過渡名喜、久米二島,則數百里間浩渺一水,無島嶼可認;而間有颱■〈風只〉之患,半途誤罹此患或折桅損槳者,惟泊此為便焉。然其他孤懸洋中,寂寞無偶;雖有鳥船之來往者,歲僅一回,其數不過十餘隻也。俗所傳八重山有四十一津、宮古有一津,皆足以泊船艦;是耳食之談耳。今較其實跡推之,往往鑿枘。其稱港者,大抵繫小舟之地;而可容火舶者,僅僅有宮良、鹿川與石垣港而已。三港之中,以石垣為稍可;故圖之,以便後之航海者。

  武富島:在石垣島之西南三十二町。周回一里三十町。

  入表島(又云古見島):在石垣島之西五里。周回十五里,東西六里二十町、南北五里十八町。置二間切。又,鳩間島,在島北一里;沖之拜島,在島西南四里。

  小濱島:在入表島之東三十二町。周回三里。屬入表島。

  黑島:同島之東南二里二十町。周回二里二十町。

  上離島:在黑島之西三十三町。周回一里十町。屬黑島。其西,云下離島。

  波照間島:在入表島之南五里餘。周回三里十町。

  與那國島:在同島之西十七里。周回五里十町,東西三里、南北一里,高七百尺。村數三。距臺灣二十八里餘。北方宗納村有一港,云南太津口港;門淺狹。西方五里一淺洲,東少北亙西少南長一里餘。

  暗礁

  淺瀨:在小祿間切先花崎之西北十町餘,當那霸港口。東西五町、南北二町,深二仞餘。

  八重干瀨:在宮古島之北。東西一里十八町、南北五里。

  琉球立國始末(譯日本人中根淑稿)

  上古天孫氏傳世二十五紀,為權臣利勇所滅。先是,源為朝航海至此地,娶大里按司之妹,生一子,稱尊敦。至是,尊敦舉義兵討利勇,誅之;即位,是云舜天王(案日本人葉寶時長「保元物語」云:『源為朝流於伊豆大島,侵至鬼島,掠一人而還』;本無琉球之說。「續宏簡錄」引琉球人所著「世讚圖」云:『舜天為朝公之男子』;未言是源姓。惟徐澄齋「中山傳信錄」,有『舜天,日本人皇後裔』之文。源光■〈圙,方代面〉據以作「日本史」,因指鬼島為琉球;然實無他書可證。琉球書有曰「中山世譜」者,成於「傳信錄」之後,遂亦沿澄齋之訛。蓋澄齋釆綴傳聞,出於好奇之過,而兩國史書皆引為典要;故知中朝人載筆,不可不加慎也)。其孫義本王,禪位英祖。英祖者,天孫氏之裔也;於時西北諸島及大島始來入貢。至其曾孫玉城,國人不服,國分為三:大里按司稱山南王、今歸仁按司稱山北王,而玉城稱中山王。自是兵革相尋,諸島復不貢。玉城卒,子西威立;西威卒,國人廢其嗣子,立浦添按司察度。當是時,明太祖遣使修好;於是始通明,後常受其冊封。王嘗所遣使船漂到宮古島,島人聞王之德,始來貢。察度卒,子武寧立,荒淫無度;佐敷按司思紹代立。子巴志王英武,併有山北、山南。此時,明主賜王姓尚。經四世至王尚德,暴虐甚;尚德卒,國人乃推立舜天王之遠裔金丸為王,云王尚圓。經數世,至王尚寧。

  初,天孫氏之時,國人屢來朝我國,後漸絕(案天孫氏朝日本云云,琉、日古書皆其事;想是因「續日本紀」有『大寶、和銅間,南島諸夷多內附』之文,遂附會而為此說。然日本大寶、和銅當唐中宗、睿宗時,其時日本僧空海在唐;文曰:『北氣夕發,失膽留求之虎性』。又日本國中皆稱琉球為啖人之國,其未通往來可知。「續日本紀」備載南島諸夷,但有奄美、夜久、度感、信覺、球美等名目,並無琉球也。「日本史」云:『至長寬、承安際,其不屬者鬼界以南』。鬼界在琉球島之北,相隔十餘島;此亦琉、日未通之一證。長寬、承安,當宋孝宗時);尚巴志之時,嘗獻方物於將軍義持。嘉吉中,將軍義教命以其國為薩摩守護島津氏之附庸;自是,國王通使聘於島津氏無虛歲。及豐臣秀吉征朝鮮,令尚寧供軍糧;尚寧輸其半,又借金於島津氏以償其不足而不還。及德川家康定天下,島津家久奉其意招之,不來;乃遣樺山久高將而伐之,先取大島、德之島;進兵至運天港,海陸並進,諸城皆潰,尚寧降;久高虜之至,家久乃引尚寧謁德川氏;德川氏禮尚寧歸國,永隸島津氏。

  明治五年,朝廷冊封王尚泰為藩王--尚泰,尚寧十三世孫也。其後沖繩及備後人洋中遇颶,漂到臺灣,遭番人劫殺--蓋臺灣在八重山島之西南五十餘里,其地山勢艱險,土番居之,番中十八部落,其最猛惡者為牡丹人種。明治七年,陸軍中將西鄉從道帥舟師征之。先設營陣於龜山,由竹社、風港、石門三道進兵;番人據石門之險以拒我,我兵出其背,獲其酋長。於是七部酋長相繼降,乃以為先導,進擊牡丹人種,大敗之。以其古來屬清國,朝廷更遣大久保利通於清國議之;清國遂出金為贖,師乃旋。封尚泰為藩王,朝廷禁其通聘使於清國;後王屢發密船聘之。

  明治十二年,朝廷責其罪,遂廢藩為縣。

  琉球形勢大略(見前輯二七三~七四面;題為「琉球形勢略」)

  沖繩島總論(譯日本人中根淑稿)

  沖繩島,一云琉球。其島在西海之南大洋中,全島幅員不大;雖有屬島數十,然皆掌大之地。以其國能獨自立,又夙貢方物於我日本及清國,得以自存。故舊王薨,則嗣王受清國冊封而立,又命其王子大臣聘我以告,其國如兩屬然;然其貢獻使聘,我取其實,而清國取其名。明治新政之後,朝廷封其王為藩王,全屬之我;乃王仍密使入聘清國,於是朝廷遣吏人令王退位,遂廢藩為縣。夫沖繩之國,內無金榖之富、外無兵革之威;其致職貢於我,又其進使聘於清國,是皆「以小事大」之道。今乃以自存之計,反致速禍自滅,豈不悲哉!雖然,其王則弔,其民則慶。何以言之?島人曾漂到臺灣為番人所劫殺,而其王未曾問之清國,清國帝未曾責之臺灣;視其民之難,如痛癢不相關。當是時,獨我國發問罪之師,冒蜑雨入番境,為之加遺一矢,以祭冷魂;為之督促萬金,以惠遺孤。我之德沖繩人,亦云至矣(案日人滅琉球,假借臺役以為口實;亦其風氣誕妄之一端)。今藩王遜位,其國入我版圖,永免屬國之名。我國家一視同仁,自今以往,待其民與內地之民無異;為之就利去害,指日可待。故曰:其王則弔、其民則慶也。

  琉球新誌自序(錄日本人大槻文彥稿)

  琉球,眇乎南洋一島國耳。雖並其大小數十嶼為一域,要不足以為獨立國,而從來為我皇國之附庸矣。朱明以還,修聘於漢土,受其冊封,稱「中山王」。蓋其聘於彼,則奉彼正朔;朝於我,則用我年號:一邦兩屬,未知其為誰藩屏也。是以名分稱呼之際,往往有疑其當否者焉。余請舉十證以辨之。夫琉球之為國也,論地勢,則自是我九州山脈之起伏綿亙而迸走於南海中者;一覽地圖,則瞭然可辨耳:是其證一也。論開闢,則上古天祖神孫闢西南諸島者,既已深入其區域;考古史而可知也:其證二也。論人種,則邦人與支那、無來由諸國異其種者,在鬚髯之濃美與鼻之高、頰之匾;而琉人骨格容貌,宛然我種之人矣:其證三也。論言語,則每音單呼無復「平、上、去、入」,而日常說話反有我古言之存者:其證四也。論文字,則雖一、二長吏用漢文,至民間應酬事率皆用我國字;且觀其善和歌,可以知性情與我同矣:其證五也。論政體,則雖傚彼立官號,然「親雲上」、「親方」等名皆我之稱呼,而其立制亦用我世祿之法:其證六也(案日本舊時悉傚唐制,今時悉傚西制,然未嘗因此為吾與西洋之屬邦也;何獨文致琉球乎)。論保護,則每其國治亂,我必送金榖、遣兵卒以濟之;彼則越人肥瘠,恬不顧:其證七也。論歸化,則在推古天皇朝,南海諸島早已服我皇威矣;而彼則隋攻之不屈、胡元侵之不從,直至朱明之時始奉其正朔,是其所以服從,自有先後:其證八矣。論征伐,則永、萬中,源為朝取之;慶長中,島津家久服之。彼則以一封書苟能招諭焉耳:其證九矣。至論王統,則所謂舜天,即我鎮西八郎之胤,而奕世綿綿以至今日;此其證之最確者矣。又況天朝既敕為藩國華族,授之一等之官;則名稱位號確然一定,無復所容疑而已矣。嗚呼!今日開明之隆,自千島、樺太以至沖繩諸島南北萬里,環擁皇國,悉入版圖中;而風化之所被,無有窮極!駸駸乎有雄視宇內之勢矣,豈不亦愉快哉!

  適「琉球新誌」成書,以為序。

  明治癸酉六月。

  沖繩志後序(錄日本人重野安繹稿)

  「沖繩志」何以作?志琉球也。何不曰琉球而曰沖繩?從土人所稱也。土人何稱沖繩?沖繩,邦語也,本土之名也。琉球,漢字也,漢人之所名也(案「日本史」云:『琉球國,舊作流求,後更今字。一名阿兒奈波島,訛為沖繩』。蓋沖繩即阿兒奈波之譯音;漢字、邦語之分,不免為無稽也。予所見日本書籍,「元亨釋書」及「下學集」作流求,「性靈集」作留求;三善清行所撰「僧圓珍傳」作流梂,齋藤親基記及島津文書作琉球。字雖異而音同,猶我「隋書」作流求、「元史」作瑠求也。沖繩見於長門本「平家物語」及「琉球國圖」,則非典據之書矣)。沖繩自通漢土,受其封爵、服其衣冠、髻簪髭鬚盡擬漢裝;而獨其稱國名用邦語者,何也?語言、文字同我邦族,故國土之名稱舉皆邦語也。觀乎國土名稱之用邦語,而其為我種類、為我版圖也,審矣。

  世之說琉球者曰:源為朝航海,而子孫始王;島津氏出師,而朝貢乃通。殊不知彼以天孫氏為開國祖,實為我皇孫;為朝特承其餘烈而已。南島朝貢,見於古昔簡策者,比比不絕;島津氏特舉其廢典而已。乃至土人,則其惑亦甚矣。自以天孫序世系,而不問其種族同異;自以沖繩冒國名,而不察其語言所由:反欲與殊方異族之漢人昵比,抑又何心哉!試把此書觀之,漢人之來通,果在何代;受彼封爵、服彼衣冠,果在何時乎?其未與彼通之前,所屬何國、所服何服?而語言文字之傳至今者,果類何國乎(案「沖繩志」第三卷述古史,多附會不足信;明眼人一見能辨之)?語言、文字與衣冠、封爵,孰舊、孰新焉?古雖無藩名,而其國藩屬也;古雖無族稱,而其王華冑也:則今之建為外藩、班為華族者,為復古乎?為創制乎?

  嗚呼!本土之人讀此書,其內嚮歸本之心,得不油然生乎哉!而內地人讀之,其恤同類、字藩屬之心,得不藹然興乎哉!名曰「沖繩志」者,不獨從其本稱,並以繫內外人之心云爾。此則恆庵氏著撰之本旨也夫!

  明治十年(丁丑)九月。

  跋

  琉球鄰近日本,然自古不相往來。唐時,日本僧圓珍航海,遭颶風飄至琉球;舟人大號曰:『我等將為琉球所噬,若何』!又,日本嘗呼琉球為「啖人之國」:此皆見於源氏「大日本史」。其後至尚巴志王時,始與日本通聘問;尚寧王時,始服屬於日本:蓋在明中葉以後矣。近時日人好事者穿鑿傅會,以為南島朝貢,古初簡策已有之;又謂舜天王是其皇族源為朝之子,甚至疑開國祖天孫氏亦為其裔,多方牽合,思掩其滅琉之罪。不知南島指薩南諸島而言,非即琉球;服天游重刊「中山傳信錄序」已自辨之。源為朝流於鬼島,因琉球有鬼界島而相溷;源氏史雖載以事,而等諸存疑:以其無確證故也。若天孫氏之稱本於「中山世鑑」,固已言「姓氏不可考」矣。何由知是日本皇裔?尤為鑿空無稽!凡此諸說,皆不見於日本古書;即問之琉人,亦茫無知者:其不足取信於天下萬國也,明矣。夫寬文中作「日本通鑑」,不嘗自稱為吳太伯後乎!而「善鄰國寶記」及「通鑑提要」等書皆云「垂仁天皇時,遣使大夫聘漢,漢帝賜以印綬」;然則我以一旅之師滅日本而縣之,告於萬國曰:「日本,為我中華吳太伯之裔;且自漢以來,聘貢於我。今改建郡縣,諸國不勞過問」。試問日本臣庶之心服乎、否乎?今之琉球,何以異是!至於文為、制度,琉、日間有相同,乃皆是沿襲中華古制;此尤不足置辨者矣。予譯「琉球小志」既成,附錄彼中人士論著,而析其誕妄如右。

  光緒壬午夏四月,出使日本隨員上海姚文棟謹識。

  琉球小志補遺

  疆域、度數、形勢、沿革

  大島,在日本薩摩國川邊郡寶島之南少東海上,直徑十八里。開聞岬之南南西七十八里,東有喜界島,南有德之島、永良部島、與論島,共五島;其間小嶼點綴,大小總十餘島:中國人稱云小琉球。

  自北緯二十七度一分(與論島),至二十八度三十一分;西經九度四十八分(喜界島),至十一度二十二分(與論島)。

  大島居五島之首,地最宏闊;山岳重疊,湯灣岳頗高峻。山脈起於東北,散布島內,北部稍夷坦。沿岸港嶴參錯相望,皆宜繫舶。諸島風土,大抵同於琉球:夏涼冬暖,草木繁茂;民俗亦敦樸。

  大島即古之庵美,琉球國祖肇基之地。天武天皇十一年,始入朝貢獻;爾後往來不絕。文永三年,入貢於琉球,終為其屬島。慶長十四年,島津家久伐琉球,取之;與喜界等四島皆永歸薩摩之所管。王政革新,隸於鹿兒島縣,置治所於大島名瀨,以管諸島之事。

  間切

  大島,管七間切:笠利,在島之東北隅;村數十九。古見,在笠利之西南;村數九。名瀨,在古見之西;村數二十。住用,在古見之西南;村數十四。燒內,在住用之西;村數二十六。東在,住用之南;村數二十四。西方,在燒內之南東之西,跨佳奇呂麻島;村數二十二。

  喜界島,管六間切:志戶桶,在島之北隅;村數三。東,在志戶桶之南;村數六。伊沙,在東之西;村數四。西目,在東之西;村數五。灣,在西目之南;村數七。荒木,在灣之南;村數五。

  德之島,管三間切:東,在島之東隅;村數十二。西目,在東之西;村數十五。面南和,在西目之南;村數十七。

  沖永良部島,管三間切。和泊,在島之北隅;村數十五。東,在和泊之南;村數十二。西,在島之西隅--即和泊之南;村數十一。

  與論島,管二間切:大水,在島之西隅;村數三。東,在島之東隅;村數三。

  --以上,合共二十一間切。

  島嶼

  大島,古云庵美,又作阿摩彌。周回五十九里十町,東西九里十八町、南北五里。其屬島:一為佳奇呂麻島,在大島之南十六町。周回十五里十八町,東西四里、南北二里;隸於東與西方二間切。一為受島,在佳奇呂麻島之南一里餘。周回四里九町,東西二里、南北三十町。一為與呂島,在受島之西二十四町。周回三里十八町,東西二十町、南北二十八町;治所在大島名瀨間切伊津部村。

  喜界島,古作鬼界島,大島群嶼之總名;在大島之東九里十八町。周回七里二十九町二十四間,東西一里十八町、南北二里;治所在灣村。至大島笠利,七里二十七町。

  德之島,古名度感;在大島之西南十里。周回二十里十八町,東西四里、南北五里餘;治所在東間切龜津村。至大島西方間切,二十里。

  沖永良部島,在德之島之西南少西十二里十八町。周回十四里九町,東西二里、南北一里;治所在和泊村。至德之島龜津村,十八里。

  與論島,在沖永良部島之南少西九里。周回五里一町,東西二里、南北一里;治所在大水間切瀨利覺村。至沖永良部島和泊,十三里。

  山嶽

  湯灣嶽,古稱阿麻美嶽;跨大島大和濱、燒內二間切。自大和濱間切湯灣村二里十八町,高一千七百尺。

  井之川嶽,又云木嶽;跨德之島東、西目二間切。高二千零三十四尺。

  剝嶽,跨同島東、面南和二間切。高二千四百六十一尺。

  河渠

  住用川,源發燒內間切大和濱方山中,東南流貫同間切,入住用間切;自西中間村漸南流,至石原村入海。長一里,闊四十間。

  港灣

  大熊港,在大島名瀨間切。東西十五町、南北八町,深十五仞。向西繞北。

  龍鄉港,在同間切。東西十二町、南北一里,深二十五仞。東北向。

  津代港,在同島笠利間切。東西十五町、南北三十町,深二十仞。西北向。

  燒內港,在同島燒內間切。東西一里十八町、南北三十町,深三十仞。西向。其北方有宇檢港,深三十仞;東南向。

  久慈港,在同島西方間切。東西五町、南北十六町,深二十仞。南向。

  花天港,在同間切海峽內。東西四町、南北八町,深二十仞。南向。

  灣港,在喜界島灣間切灣村。東西二十間餘、南北二十間,深十三仞。東向。

  東港,在同島東間切早町村。東西四十間餘、南北三十間,深十仞。東向。

  井之川港,在德之島東間切井之川村。東西二十五間、南北二十間許,深十二仞。東向。

  和泊港,在沖永良部島。東西六町、南北五町。東南向。海底多淺礁,僅通一線之狹路。

  赤佐港,在與論島西。深三仞,不容大船。

  岬角

  用岬,一名笠利岬;大島笠利間切之東北端。

  今井崎,一名龍鄉崎;同島名瀨間切龍鄉村之北端。

  拜崎,一名曾津高崎;同島燒內間切之西南端。

  海崎

  大島崎,大島與佳奇呂麻島之間,相距十六町,狹處八町,長四里十町。狹內有花天、芝村、久慈、薩川、古仁屋等數港,皆可泊大船。

  此卷紀琉球北島。明萬曆三十七年入於日本,當時不遣一介責問,彼始公然以琉球為附庸。中山之不祀,忽諸實嚆矢於此。他日如議球案,要當並問此島也。文棟又識。